扫一扫直接联系葛老师 提供专业的选址服务

  江西城镇化发展轨迹及新型城镇化路径探析

  江西城镇化发展轨迹及新型城镇化路径探析

  2010年第15期 摘录时间:2010.10.27

  [摘要]自党的十七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以来,城镇化成为我国每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主要内容之一。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城镇化上升至战略着眼点,把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城镇化发展至今天,已经赋予了许多新的内容和要求。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加快江西崛起,实现富民兴赣的重大战略问题,是江西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重大战略。省委书记苏荣在今年1月召开的全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现场会上指出:要深刻认识推进城镇化是扩大内需、调整结构的重要抓手,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引擎;要深刻认识推进城镇化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加速江西崛起的重大战略;要深刻认识江西省推进城镇化的现状和面临的形势,进一步增强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发展水平的历史责任感。加快推进城镇化已经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我们试图在总结江西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对江西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路径作些探讨。

  城镇化是一种经济社会变动过程,在这一进程中,农业人口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人口比重逐步上升,人口和产业向城市或城镇聚集,生产、交换乃至生活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和社会化方向转换。其中zui直接的表现是,城镇数量日益增多,城镇人口大量增加,城市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城镇化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现代文明的象征,是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它具有将人口、信息、经济活动高度集聚的特征。江西省城镇化进程与全国相比,特别是和周边邻省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积极探索符合本省实际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是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

  城镇化也称城市化,英文统称为Urbanization,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经济、社会现象之一,也是一个非常综合的概念。不同学者从各自的学科领域出发,对这种现象都有着不同的看法。目前对于城镇化大致有这样一些认识:城镇化是人口向城镇集中,城镇人口增多的过程;是城镇数量增多、城镇用地规模扩大的过程;是城镇景观的推进过程;是一种社会现象,意味着城市生活方式、城市文化和价值观向农村的扩散;是经济结构的一种转化,即农业活动部分地向非农业活动转化的过程。

  具有代表***的并符合我国大部分地区现实的观点是:城镇化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随着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关于城镇化的概念较为主要的提法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基于以上定义,目前确定城镇化水平指标的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即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

  主要指标法是以人口比例指标为广泛使用的方法。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zui常用的城镇化测度指标。优点是具有典型***、综合***,便于统计,但局限***大;复合指标法是选用与城镇化有关的多项指标予以综合分析,优点是既可以反映全面,又可以剖析各个层面,针对***强,但计算起来较为复杂。由于人口向城市集中或迁移的过程是社会、人口、空间、经济转换等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简单易行、有一定可比***的主要指标法,为相关学科较普遍地接受。

  不论是主要指标法还是复合指标法,都是用结构比例或是指数来表示,因此,城镇化(城市化)水平通常又称为城镇(市)化率。本文主要运用主要指标法即人口比例指标进行城镇化情况分析。

  江西城镇化进程经历了恢复阶段(1949-1957年)、膨胀阶段(1958-1960年)、调整阶段(1961-1966年)、滞缓阶段(1967-1977年)、加快阶段(1978-2000年)和快速发展阶段(2001年后)的发展过程。城镇化水平由1949年的9.5%发展到1978年的16.8%,由2000年的27.7%提高到2009年的43.2%。

  (二)江西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及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城镇的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大的发展和提高。目前,全省共有设市城市21个(地级市11个,县级市10个),19个市辖区,70个县城和各类城镇770个。2009年底全省市区(县)面积32825.83平方公里,城区(县城)面积1626.8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856.90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以省会南昌市为核心,以九江、景德镇、赣州、新余、抚州、萍乡、宜春、吉安、上饶、鹰潭等城市为支柱,其他设市城市和县城为骨干,众多的建制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总框架,为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有力地推进了城镇化进程,江西城镇化步伐不断加速。据统计,2000年以来,江西城镇化水平以年均近2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到2009年底,全省城镇人口已达1913.81万人,比1990年增加了1138.34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765.08万人。

  2001年以来,江西把加大城市建设力度、优化城市功能作为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措施来抓。经过几年的建设,城市外延快速扩展,城市功能迅速提高。到2009年底,全省城镇化水平已达到43.2%,9年间城镇化率提高了15.5个百分点。城市用水普及率、用气普及率、人均道路面积、人均居住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建成区绿地率,均提前达到十一五计划目标。全省城市化水平跨上了新的台阶,有力地促进了江西经济和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据城市建设年报统计,2001-2009年全省城市建设投资651.97亿元,九年间以年均增长29.3%的速度发展。城市建设投入的加大,有力地推进了全省城市建设水平的迅速提高,推动了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至2009年底,全省设市21个,市区面积已达32825.83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1626.8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856.90平方公里,分别比2000年增加了2348.73、72.80和313.90平方公里,分别增长7.2%、4.5%和36.6%。从市区人口看,人口在2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有南昌市,人口在100-200万人的大城市有抚州、宜春和丰城3市,人口在20-100万人的中等城市有15个,人口在5-20万的小城市有2个。2009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3.2%,比2000年提高了15.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以1.7个百分点的速度推进。全省逐步形成了以特大城市为中心,大城市为骨干,大中小城市相结合的多层次城市网络体系。

  城市交通和道路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01-2009年全省城市公共交通投资累计15.31亿元,是前十年(1991-2000年,下同)的4.1倍。2009年末全省城市道路总长度达到5312.7公里,比2000年增长75.2%,城市道路面积达到9362万平方米,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到12.10平方米,分别比2000年增长2.8倍和83.3%。2009年末全省城市公共汽车、电车营运车辆7132标台,比2000年增长118.8%,平均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由2000年的6.5标台上升到2009年的12标台。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线.9%。运营车辆的增加以及运营线路网的扩大方便了旅客的出行,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更大的便利。随着城市地铁的开建、动车和城际列车的陆续开行,城市交通将更为快捷,城市之间的时间距离显著缩短,大大提高了城市功能和效率。

  2001-2009年全省城市供水累计投资30.72亿元,是前十年的2.8倍。随着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加快,各市加大了企业改革力度。如南昌市组建了江西洪城水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九江市、吉安市引进上海通达公司建成了天然气供气项目,不仅为政府节约了大批投资,而且提高了市民生活用气质量。随着南昌市青云水厂三期工程、景德镇第四水厂、赣州市第三水厂、南康市第二水厂的建设和投产,全省城市供水能力进一步增强。2009年全省城市自来水日生产能力达到454.25万立方米,年供水总量达到92540.04万立方米,用水普及率达98.0%。2009年城市生产运营用水18883.85万立方米,居民家庭用水37083.04万立方米,城市人均日生活用水量为194.24升。

  2001-2009年全省用于城市燃气建设的投资为10.58亿元,是前十年的2.2倍。2009年末全省城市人工煤气供气管道长度2073.04公里,管道用气户数41.12万户;城市天然气供气管道长度2622.10公里,用气户数30.04万户;城市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17.98万吨,用户134.25万户。城市燃气普及率为92.2%,比2000年提高23个百分点。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城市市政设施状况显著改善。2001-2009年全省用于城市道路桥梁建设的投资达到329.64亿元,是九五时期的11.6倍。城市道路水平继续提高,2009年末,全省城市道路总长度为5312.7公里,比2000年增加2279.7公里,城市桥梁总数达562座;城市公共照明显著改善,2009年全省城市路灯4.61亿盏,是2000年的69.3倍,城市亮化水平得到极大地提高;为提高城市的防洪能力,九年来全省城市防洪工程投资10.61亿元。为强化城市排水功能,解决城市排水管网老化、遇雨即涝的老大难问题,全省重点加强了城市排水工程建设。2001-2009年全省城市排水工程投资累计44.46亿元,是九五时期的15.3倍。到2009年底,城市排水管道长度达到6563公里,城市防洪堤长度达到434公里,其中五十年和一百年一遇标准的达256公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近几年,各城市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根据自身特点,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的科学***、前瞻***和可持续***,加大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资。2001-2009年全省用于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投资累计87.01亿元,是前十年的21.6倍。2009年城市绿化覆盖面积43879公顷,园林绿地面积37596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5平方米,分别比2000年增长118.9%、125.0%和96.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4.4%,比2000年提高20.9个百分点;城市公园数由2000年的109个上升至2009年的209个,公园面积增加至5270公顷,增长189.6%。2009年全省有1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2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

  2001-2009年,全省用于城市环境卫生建设投资累计27.71亿元,比前十年增长4.5倍。市容环境卫生投入的加大,极大地改善和美化了城市环境,城市环卫设施处理能力进一步增强。2009年全省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192.6万立方米,比2000年提高9.7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100%。

  我们用SPSS软件对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生产总值(简称GDP)增长率和城镇化水平这两个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得出江西GDP增长与城镇化水平之间呈高度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0.9796[1]。表明城镇化对江西经济的发展具有高度的影响作用。从两者的趋势图也可以看出,江西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化发展水平趋势基本同方向发展,两者呈正相关关系。据测算,2009年江西的城镇化率对GDP的拉动为0.59个百分点。

  7.有效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就业人数

  城镇化有助于工业和城市服务业的发展,城镇化能增加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需求,还能增加就业岗位,促进二、三产业发展,改变产业和就业结构。2009年江西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全省GDP中所占的比重为51.2%和34.4%,分别比1978年提高13.2和14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由一、二、三型变化为二、三、一型。城镇就业人数由1978年的267.4万增加到2009年的766.58万,增长了186.7%。

  8.推动了社会全面进步、和谐发展

  科教文卫、人口及劳动力素质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城市人口和劳动力素质的提升是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伴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江西科教文卫、人口文化水平也得到同样快速提升。2009年全省高等教育在校学生81.15万人,是1978年的37.2倍,平均每万人高等学校在校人数由1978年的6.85人提高到2009年的179.03人。2009年全省卫生机构7102个,卫生技术人员14.76万人,分别比1978年增长37.2%和109.9%。

  以上分析表明,城镇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越来越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源泉。

  三、江西城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镇化率落后于邻省及全国平均水平

  近年来,江西经济社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城镇化进程也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把江西城镇化发展放到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来审视,与发达地区、与周边发展较快的邻省之间相比,江西省城镇化水平仍然滞后。2009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为46.6%,而江西城镇化率仅为43.2%,比全国平均水平落后3.4个百分点。江西的城市规模明显偏小,城镇个数也少,仅为全国的4%。

  在华东六省中,江西的城镇化率也偏低,2009年仅高于安徽省1.1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后直到2000年,江西城镇化水平发展速度相对缓慢,虽然增长速度高为64.9%,但是低于全国和华东其他省份增速。2000年江西城镇化水平分别为全国的76.5%,安徽的98.9%,山东的72.5%,江苏的66.7%,福建的66.0%,浙江56.9%;进入新世纪后,江西城市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2009年与2000年相比,江西城镇化水平增长速度达到56.0%,大大高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长速度,超过全国增长速度27.3个百分点,也高于华东其它5省城镇化增长速度。2009年江西城镇化水平虽然仍低于全国和华东4省的水平,但已经超过了安徽省的水平且与其它省的差距也在逐步缩小。2009年江西城镇化水平为全国的92.7%,为浙江的74.6%,江苏的77.7%,福建的84.0%,山东的89.4%,安徽的102.6%。

  (二)各设区市的城镇化水平差异很大

  作为省会的南昌市相对其他城市而言,由于客观上既对流动人口有较大的吸引力,同时又有更好的容纳城市人口的能力,因此,城镇人口所占比重zui高,为63.17%;而城镇化水平zui低的上饶市,城镇人口所占比重仅为35.52%,城镇人口比重zui高与zui低的城市之间,水平竟相差了27.65个百分点。11个设区市中仅6个城镇化率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化率超过50%的设区市只5个。

  (三)城镇化的发展滞后于全省经济发展水平

  江西的城镇化滞后于全省经济发展水平。2009年,江西工业化率为41.8%,城镇化率为43.2%。依据钱纳里模型,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城镇化率就会领先工业化率近30个百分点,而江西省城镇化率仅领先工业化率1.4个百分点。2009年江西人均GDP已达17123元,按现行汇率1:6.8计算折合达2518美元,应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城市(镇)化率应介于30-60%之间偏向上限,显然43.2%的城镇化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2009年江西城镇化率为43.2%,而江西的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为41.8%。城镇是二、三产业的载体,如果城镇化的发展落后于工业化的发展,将阻碍工业现代化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而城镇不发展,第三产业也发展不起来,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等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将受限制,人口素质也难于提高,从而会阻碍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城市城区面积小,大中城市数量少

  在全省21个设市中,城区面积在200平方公里的城市只有南昌和吉安2个,50-200平方公里的城市有新余、景德镇、九江、贵溪、瑞金、抚州、宜春、赣州和鹰潭9个,萍乡和上饶等10个城市城区面积都不及50平方公里,甚至出现了江西地级市的规模还不及广东、浙江县城规模的现象。

  从市区人口和城区面积看,省会南昌是weiyi的特大城市,占设市总数的4.8%;大城市九江、新余、赣州、吉安、宜春和抚州6个,占28.6%;中等城市景德镇、上饶、萍乡、鹰潭、贵溪和瑞金6个,也占28.6%;小城市8个,占38.0%。

  (五)城市的经济聚集和辐射功能发挥不充分

  江西大中城市数量少,城市聚集和辐射功能较弱。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不是为城镇化而城镇化,而是为了利用城镇对人口、资本、资源、技术和商品的集中所带来的集聚效益和城镇经济的扩散效应来促进经济发展。由于大城市有悠久的经济发展史,完善的经济结构,成熟的市场与雄厚的技术力量,它们能够迅速吸收和大量创造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孕育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和产业,形成巨大的生产和流通能力,极大地提高规模经济效益,提供广阔的就业机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投资效率。因此,相对于小城镇而言,大城市更能发挥城镇的集聚效益和辐射能力,对周边地区产生巨大的辐射力和吸引力,带动一大片区域的繁荣和进步。而江西小城市、小城镇占大多数,这就使得江西的城镇经济聚集与辐射功能都不能有效地发挥。

  (六)与国际比较,城镇化的道路仍然漫长

  1998年,世界的平均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46%,低收入国家为30%,中等收入国家为65%,高收入国家为77%,中国为31%,而整个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则为34%。2000年美国的城市化率就已经达到81.5%,日本的城市化率超过64.5%,中国的城市化率仅为36%,而江西城市化率水平始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幅度提高城镇人口比重,逐步扭转、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是其中的重要目标之一。为此,必须努力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走出一条既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也不同于传统发展老路的城镇协调发展、城乡共同繁荣的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相呼应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是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内涵。与传统提法比较,新型城镇化更强调内在质量的全面提升,也就是要推动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

  新型城镇化具有的主要特点和要求:

  1.规划起点高。城镇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使城镇规划化在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中始终处于龙头地位,从而解决城市建设混乱、小城镇建设散乱差、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等问题。

  2.途径多元化。中国地域辽阔、情况复杂,发展很不平衡,在基本原则的要求下,中国城镇化实现的途径应当是多元的。

  3.聚集效益佳。即具有聚集功能和规模效益。要在增加城镇数量、适度扩大城镇规模的同时,把城镇做强,不能外强中干。

  4.辐射能力强。利用自身的优势向周边地区和广大的农村地区进行辐射,带动郊区、农村一起发展,不能搞成孤岛式的城镇。

  5.个***特征明。城镇要有自己的个***,每个地方的城镇,每一个城镇都应该有自己的个***,要突出多样***。城和镇都是有生命的,都有自己不同的基础、背景、环境和发展条件,由此孕育出来的城镇也应显示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

  6.人本气氛浓。城镇的一切应当围绕人来展开,树立人本思想,创造良好的人本环境,形成良好的人本气氛,产生良好的为人服务的功能,把城镇营造出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氛围。

  7.城乡互补好。城镇化要体现一盘棋的思想,打破二元结构,形成优势互补、利益整合、共存共荣、良***互动的局面。

  五、推进江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建议

  当前,江西正面临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的良好机遇。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城镇化率超过30%以上时,城镇化将进入加速发展时期。2009年江西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518美元,城镇化率达到43.2%,正处于这一关键时期。为此,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决策,选准突破口,加速推进全省新型城镇化进程。

  (一)加快工业发展,以新型工业化促进新型城镇化

  要以工业的崛起加速推进城镇化。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必须重视产业结构调整。要加强资源型产品产业的深度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发展的技术含量;要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可进一步增强高科技含量与高附加值的产品的生产,提高整个工业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非农化转移问题。推进工业化,必须实行城市工业布局的再构造。城镇化过程同时也是工业布局合理展开、产业集聚的过程。继续抓好园区建设,通过工业园区实现产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区域结构的升级,形成城区以第三产业为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以第二产业为主,拓展城市发展的空间。通过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二)走以发展大城市为主,大中小城市(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2009年江西总人口为4432.16万人,以现在的人口自然增长率7.89计算,到2020年总人口预计约4832万人,如果按照城镇化率达58%计算,城镇人口将达到2800万人,那么到2020年还需要将超过886万人的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如此巨大的人口总量集中在个别大城市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走以发展大城市为主,大中小城市(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其战略重点是培育两个体系,即以省会南昌为中心,以10个设区市为核心培育城镇体系。具体思路为:做强做大南昌市,将南昌建设成为京九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区域的中心城市。争取到2020年建成区面积扩大到300平方公里以上,市区非农业人口扩大到300万以上。大力促进次中心城市九江、赣州的发展。把九江建成全省北部的区域中心城市,争取到2020年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50平方公里以上,非农业人口120万以上。把赣州建成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争取在2020年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50平方公里以上,非农业人口120万以上。加快省内其它省辖市的发展。大力加强其它设区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鼓励通过人口集聚和产业集聚,加快发展步伐,到2020年,争取使这些城市均发展为100万人口的大城市。

  推进以县(市)城区为龙头的小城镇建设。小城镇成长为小城市,小城市成长为中等城市,中等城市成长为大城市的梯度成长是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江西现有21个建制市、70个县城和200多个条件较好的重点小城镇,是实现城市化的基础。以现有城市扩张吸纳农村人口,既可充分利用现有城市基础设施,又可以增强现有城市的功能。目前,全省现有县城及县市属建制镇占城镇总数97.6%,数量多,分布zui广,但普遍规模偏小,因此,今后要把小城镇发展的重点放在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心镇上。争取在2020年,一般县(市)城区人口达到县域人口三分之二左右。县城作为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其经济基础和市政建设已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在发展方向上,应以城关镇为重点,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小城镇。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也是推进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三)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契机,打造江西特色的城市群

  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对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也必将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新机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江西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范围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国土面积为5.12万平方公里。该区以江西30%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省近50%的人口,创造了60%以上的经济总量。该区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要经济板块的直接腹地,是中部地区正在加速形成的增长极之一,具有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良好条件。要从江西省情出发,以省会城市为核心,区域其他五个中心城市为重点,加快构建鄱阳湖城市群,形成以点带轴,以轴促面的城镇集群发展模式。首先打造由环鄱阳湖城市带和赣西城市带组成的以南昌为核心的城市群。这一城市群在地域上包括南昌、九江、景德镇、上饶、鹰潭、抚州、新余、宜春、萍乡9个地级市和7个县级市,由1个特大城市(南昌市)、2个大城市(九江市和萍乡市)、5个中等城市(景德镇、上饶市、抚州市、新余市和宜春市)和8个小城市(鹰潭市、乐平市、丰城市、樟树市、高安市、瑞昌市、贵溪市、德兴市)组成,具有明显的发展梯次框架,这一城市群在经济上,其功能主要是南昌的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九江的石化工业和现代化港口旅游经济,景德镇的现代瓷业和文化生态旅游经济,上饶的金属冶炼,新余的钢铁,抚州的纺织印染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宜春的工程机械和医药食品业,鹰潭的有色金属,萍乡的传统工业。其目标是要建成中部地区的区域***城市为支柱的点轴式城市群;其次要有序发展以赣吉为核心的赣中南城市群。这一城市群由1个大城市(赣州市)、1个中等城市(吉安市)、3个小城市(南康市、瑞金市、井冈山市)组成。这一城市群在经济上,其功能主要是赣州的现代农副产品加工和稀土应用等新兴产业,吉安的轻工电子产品。其目标是要建成全省***地区城市群。在发展途径上,两大城市群要积极融入到国家级和区域***城市群中去,通过与各等级城市群的联系,形成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城市梯度链。如东部形成以浙赣为经脉,以上饶为连接点的上海、杭州、南昌发展梯次,以及长江为媒介的上海、苏州、无锡、九江梯次发展;东南部以南昌为高点接受闽台地区辐射;南部以赣州为中心形成香港、广州、南昌梯度发展。

  (四)统筹城乡,创新制度,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

  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在充分保障农民权益的前提下实现农民身份与农地分离,是推进江西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为此,一是要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消除农民进城的身份障碍。要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对符合在城市落户的人口应全部放开,允许其自由迁移流动,形******人平等、公平竞争、尊重个人选择的市场运行机制。二是加快劳动就业制度改革,消除农民进城的就业障碍。要取消严格限制民工就业范围的歧视***政策,保证民工享受与当地居民同等的公民权利,将就业培训和就业指导推广到城乡所有劳动者。三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消除农民进城的产权障碍。必须进一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改革的方向是使农民获得永久的土地使用权或部分使用权,使进城农民能顺利地将土地以合理的价格转让出去,获得应有的土地收益。四是加快福利保障制度改革,消除农民进城的利益障碍。要逐步消除市民的福利保障特权,保证民工享受与当地居民同等的福利保障待遇,如子女教育、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失业保险等等。

  (五)用先进的规划理念,制订科学的城市规划

  要用先进的规划理念,制订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江西有许多著名的历史文化城市(镇),城市规划应在深入研究本地居住方式和风俗民情的基础上,进行精心创意构思,充分展示城市(镇)的历史内涵、现代风貌和鲜明的地方特色。要注重城市规划与区域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重大基础设施规划的有机衔接,以城市为核心统筹规划,实施规划全覆盖,不能盲目建设,每一块土地都要列入规划,不能留下空白,形成以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重大专项规划为重要内容的综合规划体系。总之,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储备后开发的原则,以提升城市设计和建筑的水平。

  (六)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

  走向社会、向市场、向民间、向明天要资金的路子,在发挥好财政资金裂变效应的同时,加大开放建城、开放兴城的力度,放开领域,放宽政策,放低门槛,在开放市政公用市场、引导非国有投资、利用资金市场、实行产权多元化、项目融资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化。通过两权分离,把可以投入市场营运的基础设施、市政设施项目推向市场;盘活城市资产,能卖则卖,能租则租,能抵押则抵押;改革城市公用事业营运机制,把城市保洁、道路养护推向市场化、社会化。特别要从启动民间资本、挖掘社会潜力、调整受益者与投资者利益关系中,拓宽融资渠道,聚集建设资金。

  (七)城镇化过程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城镇化的进程不能是房地产化,而是要产业化;特别是大城市周边要形成以产业作为依托的卫星城,以解决大量进城农民的就业问题。也不能片面追求城市化率而不把精力放在培育产业基础和促进各项公共事业的发展上,防止出现有城无市、有人无市或有人无事的空壳城、空壳镇。

  在城镇化进程中,仅给农民户口、住房与社保是不够的,必须要解决他们的创业资本或者就业问题。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置换了土地进到城市,住了楼房,如果没有其他收入来源或者一定的创业资本,在城镇大量集聚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必须防止农民被城镇化现象。有些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例如,美国纽约原是一个生产型的城市,上世纪50年代,随着贸易、金融的发展,中心城区变成服务业为主,第二产业向周边迁移,形成一个个主题鲜明的产业卫星城,吸纳大量原来的农民成为产业工人,较好化解了城市化进程中的矛盾。日本东京也是如此,上世纪70年代,在东京中心城区产业转移和升级过程中,周边形成了若干产业集聚、主题鲜明的制造业基地,失地农民就业问题也得到较好的解决。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一些基于城乡二元结构而长期存在的问题必将成为改革的核心,如户籍制度、教育、劳动就业、医疗保险、住房以及社会养老保险等,zui终实现城市原有市民和新进入的劳动力同城待遇。而这种同城待遇实现的过程,就是原有市民独享的利益被城市所有就业者均享的过程,这种过程对原有市民的情感、心理和利益都会造成影响。尽管如此,同城待遇仍是城镇化过程中的大势所趋。所以,城里人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理智地对待这种趋势、适应这种趋势,并主动地参与到这种趋势之中。

  [1]在相关分析中,相关系数在0.3~0.5之间为低度相关,0.5~0.8为显著相关,0.8~1.0为高度相关。

  稿源:江西省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处

  荐:发原创得奖金,“原创奖励计划”来了!

扫一扫直接联系葛老师 提供专业的选址服务
评论关闭

分享到:

中南高科厂房出售代建定造平台

我的微信号:13391219793 (左侧二维码扫一扫)欢迎添加!

名校生集聚江苏盐城为何成为引才“强磁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