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直接联系葛老师 提供专业的选址服务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为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从2009年11月开始,农业部启动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重点在基础条件好、代表性强的地区优先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0年认定了diyi批51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决议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特别强调把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2011年9月农业部发出通知,在全国开展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申报工作。

  总书记在视察湖北时指出:“湖北农业资源丰富,要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推进农业强省建设”,为湖北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湖北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加快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战略部署,提出了将湖北省打造成“五区两基地一中心”(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高科技聚集区、现代农业经济文化旅游示范区、农村改革先行区、新农村建设先行区;全国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大宗农副产品供给基地和“买全国、卖全国,买全球、卖全球”的国际化农产品物流贸易中心)的战略定位,明确了“一大三高”(农业规模大、农业产业体系融合度高、农业现代化程度高、农业经济效益高)的奋斗目标。

  荆门市是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两次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称号;是全国优质棉基地、全省zui大的双低油菜基地。水稻、油菜、棉花、蔬菜、生猪、家禽、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均在《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确定的优势区范围内,或在新一轮“菜篮子”工程规划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确定的范围内。荆门市粮棉油猪鱼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和农业产业化水平在全省位居前列。2010年,粮食单产1011斤/亩,居全省第1位,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增加值/农业从业人口)达到14368元/人,土地产出率(耕地园地亩均产值)达到2908元/亩,分别高出全省平均水平7850元、5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951元,位居全省第二(仅在武汉市之后)。荆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自2004年以来,连续八个1号文件聚焦“三农”发展问题。“十一五”以来,坚持把农业作为全市的优势产业和重点产业来抓,提出并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强市发展战略,并与省农业厅签署了共建现代农业强市合作备忘录。

  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荆门现代农业建设,省委书记李鸿忠同志于今年5、9月两次到荆门考察农业工作,并就荆门市打造“中国农谷”、发展现代农业做出了重要批示。湖北省实施农业强省战略,着力将荆门市打造为“中国农谷”,并拟将荆门市推荐为全省首个整市推进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上报农业部。为了理清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思路,明确发展目标,本着规划先行的原则,特编制此规划。

  建设荆门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战略需要。示范区建设将大幅提升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水平,加快农业技术集成推广应用,促进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发展,提高荆门市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和生猪、蔬菜、水产等重要副食品的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产品加工的规模和档次,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菜篮子产品供给发挥重要作用。

  建设荆门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民收入稳步提高的重大举措。示范区建设将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和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将有效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做大农民增收“分子”,同时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和观光休闲农业拉动农民非农就业,促进规模化经营和土地流转,做小农民增收“分母”,从而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建设荆门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全市实施“新型工业强市、现代农业强市、文化旅游强市、生态宜居城市”战略的重要抓手。示范区建设将为荆门市农业注入更多现代要素,大幅提升农业发展水平,为以农产品加工业为支柱的工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将充分挖掘农耕文化内涵,拓展农业休闲观光功能,丰富生态旅游内容;将推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循环经济发展,促进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荆门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将有力促进荆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使荆门市成为“湖北省在中部崛起中的战略支点”的重要支撑。

  规划区域:包括荆门市现辖的京山县、沙洋县、钟祥市、东宝区、掇刀区、屈家岭管理区6个县市、区。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七届五中全会决议)

  5.《农业部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见》(农计发〔2009〕33号)

  7、《农业部关于2011年申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通知》(农计发〔2011〕22号)

  荆门市位于湖北省中部,地处荆山余脉和大洪山南麓向江汉平原过渡带,跨东经111°51—113°29、北纬30°28—31°36之间。北邻南漳、宜城、随州,西靠远安、当阳,南连荆州、潜江、天门,东接应城、安陆。南北长131公里,东西宽155公里。汉江自北向南贯穿全境,将全市分为东西两半。全市国土面积12404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67%,其中:山地3313.1平方公里,丘陵7473.4平方公里,平原湖区1613.8平方公里。

  荆门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6.9℃左右,zui热的6-7月平均气温25.5℃,zui冷的12-2月平均气温5.4℃,年均降雨1000mm左右,年蒸发量800~1200mm,日照时数1337~1786小时,雨水和光热资源适于各类作物的生长。

  荆门市河流纵横,湖泊众多,水资源丰富。境内有4大水系:东为府环河水系,南为长湖水系,西为漳河水系,中为汉江水系。除汉江和长湖外,较大的河流有23条,中小湖泊58个。境内地表水、地下水资源总量为40.1亿立方米。

  2010年底,荆门市总人口(户籍人口)299.86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88.46万人。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730.07亿元,diyi、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45.10亿元、353.13亿元、231.8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9.9∶48.4∶31.7。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十一五”期间以年均50%的速度增长,分别比地区生产总值与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高35个和25个百分点,2010年达到386.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1.2%,已成为仅次于石化产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79.9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25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72元。

  201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253.14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86.79%;其中,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总产值分别为122.77亿元、77.52亿元、43.63亿元。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养殖业比重达到47.9%,比“十五”期末提高8个百分点。2010年底,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106.74万人,其中,农业从业人员35.66万人。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951元,居全省第二,仅次于省会武汉市。

  荆门市是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两次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称号;是全省zui大的双低油菜基地、全国优质棉基地。2010年荆门市粮食、棉花、油料、蔬菜、水果总产量分别达259万吨、4.33万吨、36万吨、164.5万吨、37.72万吨。生猪出栏365.78万头,肉牛出栏12.24万头,羊出栏43.06万头,肉类总产量35.85万吨,家禽出笼4290.22万只,禽蛋总产量12.54万吨;水产品总产量38.33万吨。

  荆门市水利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有堤防、水库、泵站、涵闸、河坝等12万多处水利工程,其中各类水库553座(大型6座、中型27座、小型520座),形成了引、蓄、灌、排相配套的水利工程体系。全市有效灌溉面积28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3.5%,旱涝保收面积225.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8.8%,机电排灌面积164.5万亩。农区生产路网配套基本完善。

  荆门市农业机械作业水平全省领先,2007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机化示范区”。201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340万千瓦,比“十五”期末增长87%,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6302台,插秧机4505台,联合收割机9044台,比“十五”期末分别增加9768台、4466台、5562台。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稳步提高,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从2005年末的51%提高到67%,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2010年底,全市拥有农机从业人员24.2万人,农机大户308户,农机专业合作社219个。荆门农用航空服务站9架农用飞机投入营运,服务14个省市。

  2010年底,全市清洁能源入户累计达到14.45万户,其中: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13.24万余口,大型沼气工程6处,年处理人畜粪便60多万吨,年产清洁能源—沼气3000多万立方米。建设了“猪—沼—鱼”、“猪—沼—果”、“猪—沼—菜”等一批循环农业模式,带动了生猪和稻、果、菜等产业的发展,有效改善了农村居民生活环境。

  荆门市气候条件好,水土资源丰富,全市共有耕地383.54万亩,人均耕地面积2.05亩,居全省第1位,比全省平均水平多0.6亩;全市现有水域总面积近290万亩,其中可养殖面积120万亩,人均0.57亩,高出全省0.27亩。荆门市山、水、田兼具,水质优良,水资源丰富,农、林、牧、渔全面发展条件优越。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提出了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连续八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三农”,强农惠农力度逐年加大。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将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这为荆门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指明了方向。湖北省响应中央号召,做出了加快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战略部署,并提出将荆门市打造为“中国农谷”,引领湖北全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全省“三农”工作发挥引领、示范和表率作用。荆门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农业作为全市的优势产业来抓,提出并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强市发展战略。湖北省农业厅与荆门市签署了共建现代农业强市合作备忘录。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农业,为荆门市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荆门地处湖北省中部,素有荆楚门户之称,拥有得天独厚的交通环境。焦枝铁路纵贯南北,武荆铁路横贯东西。汉江贯穿全境,引江济汉工程连接汉江和长江,构成一条水运捷径。宜(昌)黄(石)、汉(口)十(堰)高速与襄(樊)荆(州)、武(汉)荆(门)、随(州)岳(阳)高速公路交织成网。荆门市东距武汉天河机场180公里,北距襄樊机场90公里,西距宜昌三峡机场90公里。铁路大动脉、水上黄金道、公路大骨架、空中快速通道相互交汇,四通八达,交通优势明显。

  主要农产品量大质优,农业发展水平居湖北省前列。荆门市是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2010年粮食商品率达到68%。荆门也是湖北省zui大的双低油菜基地,全国优质棉基地。粮食总产量居全省第4位(单产居全省diyi位),棉花总产量居全省第4位,油料总产量居全省第3位(人均产量居全省第1位),水产品总产量居全省第4位,肉类总产量居全省第6位,禽蛋总产量居全省第4位。荆门市农产品品质优良,已建成京山桥米、钟祥双低油菜等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2010年,全市共有350个农产品取得并有效使用“三品一标”认证标志,其中,绿色食品59个,有机食品19个,无公害农产品271个,地理标志产品1个。

  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集聚特色突出。2010年,荆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386亿元,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2005年的0.4:1提升到1.5:1。全市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72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0家。“中国名牌产品”2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湖北名牌产品”、“湖北省著名商标”产品36个。湖北国宝桥米有限公司被农业部授予“农业产业化行业十强龙头企业”称号。农产品加工企业集聚趋势明显,钟祥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京山桥米产业园、沙洋食品加工产业园、中心城区食品加工产业园集聚企业近百家,实现工业产值206亿元,占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的一半以上。钟祥农产品加工园先后被评为“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湖北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区”、“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沙洋食品工业园被授予“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

  荆门市敢于先行先试,在粮油生产、机械化、信息化、循环农业等方面都走在全省前列,积累了丰富的示范经验。荆门市率先在全省“一袋米”工程建设中整市推进,建成优质稻基地200万亩;油菜生产拥有“全国油菜看湖北,湖北油菜看荆门”的美誉;荆门市探索出的水稻和油菜“双免耕双直播”高产高效轻简栽培技术均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荆门市是湖北省weiyi整市推进的全国粮食机械化生产示范单位,也是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市,拥有中南地区首家农用航空站,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67%,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个以上百分点。荆门市是湖北省weiyi的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除推广“猪-沼-果、猪-沼-菜、猪-沼-稻、猪-沼-鱼”等生态种养模式外,还形成了“猪(牛)—沼—菜(菇)”、虾稻连作、鱼鸭配套等循环农业模式,并在秸秆气化、秸秆发电、棉秆造板等秸秆利用方面做出了尝试。荆门市是湖北省diyi家“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试点单位,已建设完成电话语音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电脑网络并建立起与地方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协作机制,初步形成了“三电合一”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京山县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业信息化示范县(信息服务型)。荆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已达2155家,数量位居全省首位。

  荆门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健全,市级设有农技推广中心和农科所,所有乡镇设有农技服务中心。全市推广了鄂中5号、扬两优6号等一系列农作物新品种,农产品优质率达到90%以上;生猪、蛋鸡、******基本实现了良种化;渔业推广了斑点叉尾鮰、罗非鱼、克氏原鳌虾等新品种。病虫害机防综防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设施栽培技术、全程化学调控技术、轻简栽培技术、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秸杆综合利用技术、健康养殖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农业科技入户率达到90%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超过55%。荆门市水稻和油菜高产高效轻简栽培技术和黄鳝、小龙虾种苗繁育技术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十一五”期间,荆门市积极实施科技入户工程、阳光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训工程等培训计划,培养了一大批农村科技能手和致富带头人。荆门市还与华中农业大学等大专院校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深入实施现代农业强市富民战略,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优化农业结构,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装备水平,加快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和农民培训,推进产业化经营,全力打造“中国农谷”,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夯实基础,示范引领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现代农业发展。

  坚持把确保国家战略要求、提升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作为根本任务。坚决贯彻中央关于立足国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要求,发挥国家粮棉油猪主产区的重要作用,切实承担起提高粮棉油、畜禽、水产、蔬菜等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的历史重任。

  坚持把“三化同步”、“两增同步”作为重大政策导向。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充分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对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辐射带动作用,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实现农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坚持把服务全市总体发展战略、促进实现经济总量“倍增计划”作为根本出发点。把“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与现代农业强市、新型工业强市、文化旅游强市、生态宜居城市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实现全市经济总量“倍增计划”做出突出贡献。

  坚持把探索发展模式、示范引领现代农业建设作为主攻方向。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积极探索既符合荆门特点,又顺应发展趋势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确保可看、可学、可推广,为湖北加快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积累经验、提供样板。

  坚持把政策支持、科技推广和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发展动力。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应用,加强农科教、产学研结合,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着力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激励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源投入农业发展,激发发展活力,增强内生动力。

  以产业发展为基础,重点突出水稻、油菜、棉花、蔬菜、生猪、水产品等六大主导产业;以主要任务为抓手,牢牢抓住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装备水平、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组织化规模化水平、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拓展农业功能等十大任务。以示范引领为主攻方向,倾力打造屈家岭现代农业核心区和京山桥米产业示范点等十三个示范点;以重大工程建设为突破口,着力实施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等十大工程。

  经过五年努力,把荆门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成为中部地区现代农业先行区、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全国重要的优质粮棉油猪水产品生产基地、全国著名的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把荆门市打造成为全国闻名的“传统农业发祥地、现代农业样板区”。力争到2020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显著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75万吨,棉油菜肉蛋水产品产量年均增速均在4%以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多做贡献。

  产业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农林牧渔业产值年均增长7%,达到355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与农业产值比达到3:1;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显著提高。

  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升。大幅度增加高产稳产农田比重,新增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50万亩。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400万千瓦,水稻插秧、油菜直播、油菜收获、畜禽养殖、渔塘增氧、渔业捕捞等关键环节实现机械化重点突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2%。

  农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主要农产品和农资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9%以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数量大幅增长,“三品一标”认证面积达到200万亩。每个主导产业有1-2个中国名牌或中国驰名商标。

  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显著提升。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成长,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稳步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能力增强,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80%。

  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循环农业得到长足发展,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所提升,水资源、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利用率显著提高。

  农民收入显著提升。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实现农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继续保持在全省的领先地位。

  ——水稻产业。稳定面积,提高单产,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大规模开展高产创建。通过田间工程建设、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提高基础地力;集成应用病虫害综合防治、节水灌溉、全程机械化作业等各项技术,提高水稻种植水平;通过良种推广、产后烘干处理,提升稻米品质。围绕龙头企业加工需要建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推行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经营。到2015年,水稻面积稳定在280万亩,总产达到210万吨,优质稻比例95%以上。

  官垱、毛李、后港、拾回桥、纪山、十里、五里、曾集、高阳、沈集、麻城、团林、漳河、子陵、牌楼、石桥驿、仙居、栗溪、胡集、双河、长寿、丰乐、洋梓、冷水、九里、石牌、长滩、石龙、雁门口、钱场、曹武、永兴、新市、孙桥、杨集、宋河、罗店、坪坝、三阳、绿林、东桥

  ——棉花产业。适度增加面积,主攻单产,改进品质,提高效益。优化品种结构,加快发展优质棉、彩棉、专用棉等特色品种;合理密植,减少氮肥用量,改进施用技术,普及轻简化栽培、化学除草,节约田间劳动力,加强采后处理,提高商品品质。到2015年,种植面积稳定在55万亩左右,皮棉产量达到5.5万吨。

  李市、高阳、沈集、马良、石牌、柴湖、旧口、永隆、长滩、屈家岭、官庄湖、南湖、丰乐、磷矿、洋梓

  ——油菜产业。坚持“品种优质化、种植区域化、栽培标准化、加工精深化、经营产业化”的发展思路,稳定面积,重点推广“三高”品种(高产、高油、高效)、绿色植保和轻简栽培技术以及“一菜两用”栽培技术、加快推广油菜生产耕整、开沟、播种、收获、烘干、秸秆还田等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到2015年,油菜面积稳定在180万亩,单产提高到180公斤,总产达到32.4万吨。

  毛李、李市、官垱、后港、拾回桥、纪山、十里、五里、曾集、沈集、高阳、马良、漳河、团林、麻城、子陵、仙居、石桥驿、牌楼、双河、胡集、丰乐、洋梓、柴湖、石牌、冷水、文集、旧口、东桥、长寿、长滩、孙桥、坪坝、宋河、永隆

  ——蔬菜产业。以增加面积、优化布局、发展设施生产、提高单产水平为主要手段,抓住现代化种苗生产、标准化菜园创建、组织化生产经营、产后处理和冷链物流等关键环节,全面普及无公害蔬菜,大力发展绿色、有机蔬菜;加快品牌建设,提升质量和效益。到2015年,蔬菜基地面积达到60万亩,产量达到200万吨;无公害蔬菜产地认定达100%,绿色(有机)蔬菜基地面积达20%以上。

  子陵、牌楼、仙居、栗溪、马河、团林、李市、胡集、郢中、石牌、旧口、文集、柴胡、张集、客店、屈家岭、新市、永隆、绿林、三阳、拾回桥、沙洋镇、毛李

  ——生猪产业。以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为方向,优化生产布局,强化科技支撑,狠抓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现代化屠宰加工三大环节,完善良种繁育、疫病防控、质量安全监管等支撑服务体系,扶持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促进产业科学发展。到2015年,全市生猪出栏量达到500万头,屠宰量300万头,深加工能力达到15万吨。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80%,实现良种全覆盖,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90%以上。

  永隆、罗店、孙桥、雁门口、新市、沈集、五里铺、十里铺、后港、拾回桥、曾集、李市、旧口、长寿、丰乐、洋梓、张集、胡集、柴湖、子陵铺、牌楼、石桥驿、团林铺、麻城、何集、易家岭办事处。

  ——水产业。以争创全国健康高效渔业示范市为目标,加快推进由小规模分散养殖方式为主向规模化集中养殖为主的渔业格局转变。突出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增加总量;由常规渔业向特色渔业转变,提高效益;由大众产业向品牌产业转变,突出产业化发展,建大基地、育大龙头、创大品牌、做大产业,形成集养殖、增殖、捕捞、加工、流通和休闲渔业为一体的产业格局。到2015年,养殖面积达到170万亩、产量达到70万吨。

  ——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发挥荆门大宗农产品主产区以及交通区位优势,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一批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加工园区。重点发展钟祥农产品加工园区、京山国宝桥米产业园、沙洋食品工业园、东宝农产品加工园、掇刀农产品加工园、屈家岭管理区农产品加工园,辐射带动周边地区,把荆门建成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加工基地。

  钟祥农产品加工园区重点发展粮油加工、水果加工、生猪屠宰加工、水产品加工,力争产值达到350亿元。

  沙洋食品工业园重点发展粮油加工、畜禽加工、水产品加工,力争产值达到150亿元。

  东宝农产品加工园重点发展森工、棉纺加工、食品饮料加工、蔬菜加工,力争产值达到130亿元。

  屈家岭管理区农产品加工园重点发展果蔬加工、畜禽加工,力争产值达到30亿元。

  ——培育一批大型龙头企业。围绕粮油、棉花、畜禽、水产、果蔬茶等优势特色产业,各选择2-3家龙头企业重点扶持,积极争取多纳入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一批在全国同行业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知名品牌、一批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园区、一批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县市)支持范围。以国宝桥米等企业为龙头,发展粮食加工业,打造百亿桥米产业集群。以中粮祥瑞、洪森、日月油脂等企业为龙头,打造“中国双低菜籽油”diyi品牌。加快李宁工业园建设速度,做大做强众和纺织、伟嘉纺织、维新纺织等棉花加工龙头企业,推进棉纺产业化,形成200万锭棉纺生产能力。依托湖北爱斯曼、新美香、汇源果汁等企业,发展果蔬储运保鲜、果蔬汁、切割蔬菜、脱水蔬菜、速冻蔬菜及其果蔬皮渣的综合利用。以钟祥盘龙、沙洋正邦为重点,开发猪肉深加工项目。以湖北神地、京山鹏昌、沙洋仙羽、湖北青龙湖、京山家兴禽业等为龙头,大力发展清洁蛋加工,着力开发溶菌酶、蛋黄粉等蛋品深加工。依托湖北楚玉、湖北兴祥、沙洋东湖食品等企业,开发速冻、即食性水产熟食品及深加工水产制品,建成风味鱼、鱼糜制品、鱼虾酱品、出口风味水产品、水产生化制品等五大水产品加工系列。

  ——创建一批精品名牌。以实施品牌战略为龙头,引导企业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以技术创新推动产品创新。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进一步推进企业创建中国名牌、湖北名牌产品或中国驰名商标。鼓励企业以品牌促营销,积极采用现代营销方式。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从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水资源安全的高度谋划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强重点水利工程体系建设,增强防洪抗旱能力。加快漳河三干渠、惠亭、温峡水库等大中型灌区改造续建配套步伐,提高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推进田间灌排等工程建设。加强仙女湖、汉江流域及中小河流的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强化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完善水利建设和管护机制,推进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善田间排灌系统。

  ——强化耕地质量建设。积极争取国土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高产稳产农田。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zui大限度地减少农业耕作对土壤层的破坏。鼓励农民培肥改良土壤,扩大秸秆还田、商品有机肥、绿肥等有机肥料应用。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监测与科学施肥技术体系,加快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和农田节水技术推广,研究实行肥料应用准入与主推制度,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平衡农田土壤水分和养分条件,提升耕地质量。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大力提升设施农业发展的规模、质量和生产效益。增加大棚园艺设施面积,重点发展标准钢管大棚、棚架及其配套的防虫网、遮阳网、小型农机具等附属设施。以提高灌溉水和自然降水利用率为目标,重点推广微喷、渗灌、滴灌等节水灌溉设施。加快推进规模畜禽养殖设施建设,重点发展喂料、饮水等自动饲喂设施;温控、湿控、通风、全自动消毒、视频监控等环境控制设施;笼舍(限位栏、产床)等饲养设施,推广应用池塘自动投饵、灯光诱蛾养鱼等设施。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以促进农机农艺融合为重点,加快实现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带动农业机械化全面协调发展。建设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重点配备高效精量直播、水稻育秧与栽插、联合收获、稻谷干燥等关键装备,力争在全省率先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建设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推广免耕直播、机械化开沟、机械化直播、联合收割、分段机械化收割等技术,逐步形成适宜本地的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模式。重点应用棉花精量播种、打顶、收获、清理加工配套装备。提升荆门农用航空站建设水平。围绕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解决设施园艺、设施养殖和农产品初加工等领域机械化问题。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按照多模式、广覆盖、重服务、求实效的要求,整合资源,建立共享平台。积极推进金农工程项目建设,开发监测预警、市场监管、科技信息、质量安全溯源、公共服务等五大应用系统。完善“12316”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在全市每个村建设一个多功能信息服务站,建设服务便捷、功能完善的市县乡三级农业网站体系,有效解决“信息zui后一公里”问题。支持移动公司等电信运营商提高面向三农的“村村通”等工程质量。办好农业远程教育网,实现农业远程教育全覆盖。完善农业视频会议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提高办事效率,节约行政成本。加强农业信息网商务门户建设,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组建荆门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搭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坚持开门办院,依托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湖北省农科院、中国农科院油料研究所等省内外科研机构,建立健全合作机制,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农业科技研发、引进、集成、示范和推广。加快现代种业发展,重点抓好良种生产、品种改良、地方品种选育、良种推广、种子检测等五大环节建设,增强科技支撑能力。

  ——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构建以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相关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重点改善市县农技中心,乡镇、村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基础设施,使其办公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加速推广优良种子种苗应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高效种养模式、农业节本增效、新型农业生产资料应用、动植物病虫综合防治、循环农业等先进实用技术。

  ——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围绕农民的技术需求,建设农业试验示范基地,通过参与式、培训式、带动式、示范式等新型农技推广方式方法加大技术应用力度,提高农业科技入户率、到田率。继续实施职业农民培训、科技入户工程,培养一批植保机防手、沼气工、农机手、畜禽水产防疫员、农村经纪人等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各类经济组织开展岗位培训和技术指导,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全面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通过选拔农村基层干部和优秀青年接受高等教育,为农村培养一批实用人才带头人。

  ——健全生产性服务体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它力量为补充的生产性服务体系。健全和完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加强村级服务站点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加强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条件建设和专业化统防统治。健全动物强制免疫、疫情监测、检疫监督和人工屏障体系,增强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反应能力。

  ——完善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加大产销衔接力度,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扶持“农超对接”,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推进现代粮食物流体系、粮油仓储设施体系、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和农产品******市场网络建设,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重点建设荆门市农产品******中心市场和粮食、饲料、畜牧、水产、蔬菜、水果、花卉等产地专业******市场。支持供销合作社、邮政、商贸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加快发展农用生产资料连锁经营,推行农资信用销售,保障农用生产资料供给。

  ——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能力。按照“村村有社”的目标,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手抓发展、一手抓规范,增强服务和带动功能。抓好组织推进、组织示范、人才培训、农超对接和品牌培育等重点环节,引导合作社统一农资采购、生产管理、产品销售。大力发展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大户和植保机防队等,显著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鼓励合作社之间,合作社与协会、中介组织之间实现强强联合,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广泛开展示范社建设行动,每个县市区创建5-10个示范性合作社,市直各涉农部门根据自身职能,各培育扶持1至2个专业合作社,争取有80%的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有50%左右的主要农产品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工和销售。

  ——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加快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使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主体集中,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经营的规模经济效益。县(市、区)设立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乡镇(街、办)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乡镇(街、办)建立土地承包档案,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工作并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薄,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信息化。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优质资源聚集,培育一大批规模优势和产业特色明显的专业户、专业村。

  ——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建立健全以农药、兽药残留限量标准为重点、品质规格标准相配套、生产规范规程为基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加快跟进配套制定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生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积极制定符合当地生产实际的操作手册和明白***。积极推广使用高效、安全农业投入品,建设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保护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农产品生产档案和投入品使用记录,实行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终端全程质量安全监控,实行农产品包装和标识制度,实行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大农药、化肥、兽(渔)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监管,严格执行投入品登记制度、生产许可和经营许可制度,加强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管。构建以市质检中心为骨干,县级质检站为支撑,******市场、收购点和基地质量安全综合服务站为基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实现产地环境、投入品和农产品检测参数齐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高效运行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整体提升。

  ——扩大可追溯范围。按照数据共享、通查通识的原则,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和数据库。设立监管信息员,实现农业生产全程监管。应用物联网、3G技术,通过二维码标识进行溯源。“三品一标”获证单位和各种标准化示范区全部纳入质量追溯范围,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农产品全部纳入质量追溯管理,上市销售农产品基本实现“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通可追踪”。

  ——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力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能等节约型农业技术和节能型农业装备。推广农作物秸秆粉碎还田等技术,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强化农药监管,杜jue使用高毒高残农药,减少化肥投入。在有条件的村逐步开展“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清洁家园工程试点,并总结模式,逐步在全市推广。

  ——促进种养有机结合。加快开发以农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的肥料、饲料、工业原料和生物质燃料,推进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支持利用农作物秸秆养畜,促进种养结合。以沼气工程为纽带,推进秸秆、人畜粪便等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有机肥利用为纽带,发展猪-沼-肥-果(茶、菜、稻、鱼)等种养间循环模式。以食用菌为纽带,养殖业粪便加上种植业秸秆制成培养基,解决菌业生产与生态平衡之间的矛盾。

  ——加强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积极发展稻米精深加工,提高稻壳、碎米、米糠等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其利用价值。支持油脂加工企业发展饼粕深加工,利用生产中产生的油脚和皂脚提取甘油、甾醇等深加工产品,对“双低”油菜加工中生产的废水回收利用,并对油脂废弃循环利用,生产生物柴油。支持水产品加工企业对加工废弃物的深加工。以林业资源为依托,不断实现林业资源向森工、家具等产品的深度转化,支持森工企业做好小径材、林业加工“三剩物”(采伐剩余物、加工剩余物、造材剩余物)的综合利用。

  ——增强生态涵养功能。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保护水源为重点,加强流域综合治理与河道、湖泊生态整治,增强重要湿地生态功能,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以扩大森林面积为重点,继续实施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等林业工程,着力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林分质量。根据资源承载能力和配置效率,着力推进耕作制度改革。加大对生态涵养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设国家森林公园,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继续办好“荆门油菜花节”和“屈家岭桃花节”等农业旅游节,培植假日农业、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基地。沙洋县依托“油菜花”品牌,重点建设沙洋生态农业体验风情园和“自然生态之乡”正中水镇。京山县围绕大洪山、虎爪山、太子山森林公园长廊,开发林业旅游项目。漳河新区加强对漳河风景区的农业资源合理规划,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保护漳河生态环境。钟祥市抓好名镇名村建设,鼓励农家乐连片经营,支持彭墩村建设成为多功能休闲农业度假区。掇刀区重点发展集现代农业示范、农业科研和休闲观光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喜民园及其207国道沿线花卉苗木长廊等生态旅游。屈家岭管理区重点建设太子山林场至农谷核心区休闲观光农业带。

  ——传承农耕文化。把屈家岭农耕文化遗址放在全国重点文物展示圈中谋划,不断挖掘文化资源,着力打造以屈家岭文化遗址为中心的主题公园板块。深入发掘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综合考虑区域特点和产业基础,率先推进“屈家岭•中国农谷”核心区和13个示范点建设,探索符合中部地区实际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以“传统农业发祥地、现代农业样板区”为主题,按照“全国领先,湖北样板”的要求,将屈家岭建设成为集高科技农业生产示范、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休闲观光、农耕文化传承、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一体的荆门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功能分区主要包括农业研发和成果转化实验区、现代特色农业生产区和农耕文化展示与休闲观光区。

  建设农业技术研发中心、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新型农民培训中心,围绕重点领域开展名优新品种引进、农业技术研发集成示范推广、农民培训教育等工作,打造一个基础完善、设备先进、运行开放、管理高效的农业技术研究、集成、示范、推广平台,增强“屈家岭·中国农谷”的科技带动能力。

  农业技术研发中心。整合市域农业科技人才、经费、项目等资源,组建荆门市农科院。建立湖北省农科院新品种新模式科研基地,推动中国农业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等省内外科研院校以及高新技术企业在屈家岭设立实验室、研发中心和博士后流动站。广泛吸引国内外知名的科研院所和大中专院校,建立农科教、产学研基地,作为教学实验和科研试验基地,在良种繁育、粮油高产创建关键技术、土壤可持续利用管理、工厂化农业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提升、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等事关中部地区粮食安全、菜篮子产品供给以及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的关键领域和技术环节开展联合研究攻关,多出成果、快出成果,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大面积生产采用先进实用技术,注重生产和示范相结合。新建植保、畜牧、水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测等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加强病虫害区域试验站、环境保护站、动物防疫站建设。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新建5万亩节水灌溉设施开展节水农业示范,鼓励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化生产、果园精细管理、测土配方施肥、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新技术示范推广,在生产中展示先进的生态、循环农业新模式、新技术、新设备。

  新型农民培训中心。建设培训中心,装备现代化的培训设备器材。利用“中国农谷”影响力,建设成为集农村干部教育培训、大学生村官培训、农民技术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为一体的综合培训基地,为全省乃至全国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人才。

  重点建设水稻棉花制种基地、万亩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蔬菜工厂化设施栽培基地、标准化万亩黄桃基地、循环农业示范基地、梅花鹿特色养殖基地等六大基地,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现代化水平,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现代农业发展,增强“屈家岭·中国农谷”的生产示范功能。

  水稻棉花制种基地。充分发挥屈家岭土地国有、集中连片、设施配套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扶持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建设1万亩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水稻棉花制种基地,配套建设现代化的种子加工仓储中心、新品种区域试验站和抗性鉴定基地,努力提升供种能力。

  万亩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在长滩、罗汉寺两个办事处的沿天门河一带发展1万亩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其中大闸蟹养殖面积2000亩,龟鳖养殖2000亩,80:20模式(主养鱼占80%,配养鱼占20%)养殖4000亩,网箱养鳝1500亩,配套建设高标准的水产良种繁育基地500亩。力争建成全省一流的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

  蔬菜工厂化设施栽培基地。在何集、长滩、易家岭三个办事处的平原地带发展1万亩蔬菜基地,其中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使之成为中部地区蔬菜工厂化设施栽培的样板。主要示范工厂化育苗、智能温室、无土栽培、标准化生产等。

  标准化万亩黄桃基地。在长滩办事处、何集办事处和易家岭办事处等地发展5万亩黄桃基地,使其成为湖北省zui大的黄桃种植基地,配备2万平方米冷库,扩大爱斯曼优质黄桃罐头生产规模,进一步增加出口量。主要示范统一主导品种、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整形修剪、统一机械化耕作、统一收购加工的绿色果品生产加工模式。

  循环农业示范基地。以五三陈湾畜牧有限公司为龙头,以沼气和食用菌为纽带,发展生猪养殖和有机蔬菜种植,使生猪年出栏数达到10万头,使其成为湖北省先进的循环农业基地,提升“陈湾”牌有机蔬菜和生猪品牌影响力。主要示范以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循环农业模式,标准化猪舍、自动化养殖设备、高标准粪污处理系统等先进设施设备,以及猪粪尿综合处理与利用的生物工程技术。

  梅花鹿特色养殖基地。在现有白鹿春公司、三晶雄鹿公司、京辉牧业公司养殖场基础上扩大规模,建立梅花鹿良种繁育体系,推广效果好且易种植的花生秆、玉米秆等青饲料,积极开发鹿血酒、鹿茸酒、鹿筋酒等系列保健产品,打造梅花鹿养殖业diyi品牌,使其成为中南地区zui大的梅花鹿繁育基地。主要示范梅花鹿饲养繁育、放养驯化、科研开发、产品加工等。

  重点建设屈家岭农耕文化遗址主题公园、世界农业之窗主题公园、美好人间植物科技园,拓展农业功能,传承农耕文化,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增强“屈家岭·中国农谷”的文化底蕴。

  屈家岭农耕文化遗址主题公园。建设屈家岭文化遗址为中心的主题公园,突出农耕文化,访古寻根。主要建设以屈家岭文化遗址为中心的屈家岭大型文化主题公园、屈家岭文化遗址长廊(文化广场及遗址公园)和文化博物馆、农业历史名人园林广场,树立象征“农的传人”的巨型雕塑。通过农神祭祀、农耕展示、农业植物、农事体验、农俗文化、农式健身、农舍居住等,增加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底蕴,力争建成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世界农业之窗主题公园。运用多媒体等多种形式,介绍世界各地农业知识,将旅游、科普结合在一起,向参观者传播农业科技知识,争取建设成为全国zui大的农业主题公园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美好人间植物科技园。重点建设彩色植物生产基地、物理农业新体系项目研发中心、珍稀植物组织培育中心,引进国际流行的绿化品种,将尖端物理处理技术引入到树种栽植全过程中,填补湖北省高档苗圃产业中的空白,使其成为湖北省占地面积zui大、品种zui丰富及科技含量zui高的彩色植物繁育基地,达到“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沟归来不看水、屈家岭归来不看树”的意境,提升屈家岭旅游产业品牌档次。

  从壮大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循环农业、强化新农村建设产业支撑等方面入手,以开放的理念,创建13个基础设施良好、建设规模合理、科技水平先进、运行机制顺畅的现代农业示范点,确保可看可学可推广,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现代农业。

  建设水稻良种繁育、工厂化育苗、有机稻标准化生产、水稻新品种展示等种植项目,精米加工、米糠和米胚加工稻米油、稻壳作为供汽和发电的燃料、糠粕加工膳食纤维、米糠蛋白、植酸等深加工项目,燃烧碳化稻壳灰生产白炭黑和活性炭、碎米用于生产米汁和饴糖的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示范稻米全产业链运行模式。

  建设蛋种鸡场、规模化商品鸡场,配套建设饲料加工厂、饲料兽药集散市场、大型有机肥加工厂,实施湖北神地公司蛋品深加工项目,形成以种源供应、规模养殖、禽类分割与蛋品深加工(溶菌酶)、饲料、兽药、有机肥生产为一体的蛋鸡产业集群,示范鸡舍设计、电控自动孵化出雏、大规模自动化喂养、舍内环境控制、饲养工艺、机械清粪和蛋品自动化分级包装。

  建设中华龟鳖种苗场、龟鳖、小龙虾和大鲵养殖基地,示范精养鱼池、机械化投饵、机械化清淤、水质净化等现代渔业基础设施,以及稻田套作小龙虾、龟鳖生态养殖、大鲵生态养殖等生态养殖模式。

  通过迁村腾地、土地流转、国土整治等土地综合开发利用,示范新农村建设土地优化利用模式。建设设施蔬菜基地、特色水产养殖场,完善种鸭、蛋鸡养殖场,示范有机瓜菜种植技术、水产健康养殖技术、畜禽标准化养殖技术和粪污资源化利用。开发农事体验、水生蔬菜采摘、农业观光以及特色餐饮等农业第三产业,示范新农村服务业发展模式。

  依托原料生产基地,培育广源、新美香、中粮祥瑞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又好又快发展。实施面粉、精制大米、饼干、果汁、米糠油、纤维素酶、木质纤维素制糖、氨基酸有机肥等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开展粮油加工、果蔬加工、畜禽加工示范。

  建设棉花良种实验站、种子加工场、工厂化育苗中心,实施棉花高产创建,示范轻简化栽培、棉花基质育苗移栽、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棉花种植核心技术。通过播种、中耕、植保、采收等环节运用大型农机具进行田间作业,示范棉花生产机械化技术。

  1、建设地点:钟祥市开发区、旧口镇、长寿镇、丰乐镇、洋梓镇、张集镇、胡集镇、柴湖镇等

  建设集良种繁育、标准化规模养殖、沼气发电、有机肥生产、现代化屠宰、精深加工于一体的现代生猪产业示范园。重点建设原种场、良种扩繁场、标准化商品猪场,示范自动喂养、远程监控和智能管理。配套大型沼气工程、沼气发电设施、生物有机肥生产线,示范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继续实施盘龙公司2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项目,生产冷鲜肉、肝素钠(医药)、猪肉罐头、腌腊产品等,形成以现代化屠宰加工及网络化销售为中心的生猪产业区。

  通过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民承包权、合作社经营权三权分离的机制创新,流转农村土地,推行集约化、规模化、公司化经营,示范规模经营模式。建设高标准规模化蔬菜种植基地、畜禽标准化养殖场、特色水产养殖场,配套万吨冷库及冷藏车,示范夯实新农村产业基础模式。

  建设油菜高产示范片,示范油蔬套作、一菜两用、绿色植保、轻简化栽培、全程质量控制等生产技术。发展农机专业社,示范油菜机械化直播和收割、油菜秸秆粉碎还田等机械化技术。开展油菜籽加工、双低菜籽粕提取菜籽多酚和单宁、生产活性多糖、油菜皮壳用作牛的饲料、提取植物多酚和植酸、油菜花粉中提取黄***类物质等项目,示范油菜精深加工。依托油菜种植景观区和油菜博物馆,举办油菜花节,示范以油菜文化为主题的观光休闲农业模式。

  1、建设地点:高阳镇、沈集镇、曾集镇、马良镇、沙洋镇、后港镇、毛李镇、拾桥镇等

  建设沙洋经济开发区农产品加工、垢冢秸秆综合利用、帅店秸秆综合利用、草场奶水牛养殖加工、十里畜禽养殖、雷都生态农业、邓洲秸秆综合利用、高桥粮食加工、长湖水产养殖加工、王桥水禽立体养殖加工等十个循环经济示范项目。示范秸秆气化、秸秆养牛、牛粪种菇、菇料还田、大中型沼气工程、沼气发电、生物有机肥生产等循环农业技术和模式。

  依托蔬菜科研所科技支撑,建设日光温室、钢架大棚,示范节水灌溉、绿色植保、微型农机、温室智能化、自动化管理、嫁接再生技术、工厂化育苗、无土栽培等新技术以及名特优新蔬菜品种展示。建设万头生猪养殖场、奶水牛养殖场、渔业休闲园、生物有机肥加工场、设施蔬菜及食用菌生产基地,示范猪(牛)—沼(肥)—菜(菌、渔)循环农业模式。

  建设蔬菜体验园、柑橘采摘园、名优特水产品基地、生态餐厅,示范蔬菜认种、采摘、生态餐饮等都市生态农业模式。建设农产品质量检测站,配备二维码质量追溯装备,示范推广产地自检、二维码质量追溯技术。

  建设蔬菜、水产、畜禽及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和冷库,打造荆门及周边地区农产品及农业生产资料采购和分销物流平台,为农业生产提供可靠的生产资料,为农产品的收购销售提供便捷通道,为城市、乡村商业网点提供质优价廉的商品,为荆门城区提供农产品配送。

  依据荆门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目标,围绕重点任务,结合国家部委及湖北省各类项目渠道,组织实施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全面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以农田水利和耕地质量提升为中心,推进农田道路、桥涵、防护林网、输变电等配套设施建设。通过实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到2015年底,全市新增50万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

  耕地质量建设项目测土配方施肥300万亩,推广地力提升技术120万亩,在每个县市区各建设耕地质量监测站1个。

  加大农机补贴力度,扩大覆盖面和机具范围,新增农机动力60万千瓦。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突破水稻、油菜、棉花等作物生产机械化薄弱环节的瓶颈制约。加强农用航空站建设。

  农业机械化示范项目开展水稻、油菜、棉花生产机械化示范和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示范。

  农机监理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建设市县两级农机安全监理所(站)和农机销售维修中心。

  农用航空站建设项目新增直升飞机七架,其中:运-12飞机2架;直11直升飞机1架;运-5(D)飞机4架。加长跑道500米、修建机库3座。

  实施100万亩优质水稻基地、30万亩高产油菜基地、25万亩棉花基地、1.2万亩设施蔬菜基地、225个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区)、125个家禽养殖基地、110多万亩水产健康养殖等项目,显著提升大宗农作物单产水平、果蔬生产标准化水平、畜禽养殖规模化水平和水产健康养殖水平,建成农产品加工业稳定的原料基地。

  水稻示范基地建设100万亩优质水稻生产基地,10万亩有机稻生产基地,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

  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小区)新建年出栏5000头商品猪场200个,出栏2万头商品猪场25个;对现有规模养殖场(小区)实施标准化改造。

  家禽养殖示范项目建设蛋鸡养殖小区100个(每个存笼蛋鸡5万只),江汉鸡生态养殖园区4个(每个存笼1.5万只)。建设肉鸭养殖基地20个(年出笼500万只);建设年饲养10万只蛋鸭的基地1个。

  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基地改造精养池30万亩。建设80万亩小龙虾健康养殖基地,13万亩大水面和5万亩精养鱼池河蟹养殖基地,10万亩龟鳖养殖基地,发展100万口网箱养鳝,泥鳅养殖1万亩,20万平方米斑点叉尾鮰网箱养殖。建设漳河、长湖、沙洋汉江、钟祥汉江、南湖、温峡和惠亭七大渔港渔政码头;配备渔政装备,改善执法条件,加快渔政执法车船艇建设和渔政指挥通信网络建设。

  坚持引进和培育并重,加大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粮食加工、油料加工、棉花加工、蔬菜加工、畜禽加工、水产品加工、饲料加工以及生物项目,提升荆门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和精深加工程度,不断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农产品市场流通中心建设、农产品产地集散市场、水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冷链物流体系、农机销售市场建设,改善荆门农产品市场交易条件,提升市场竞争力。

  粮食加工项目金龙泉集团10万吨米胚蛋白饮品项目;龙池20万吨粮食储备仓、100万吨粮食生产线万吨稻谷烘干生产线万吨优质大米生产线万吨的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国宝桥米精深加工园区,生产米汁、营养粥、酒、米糠油,发展稻壳发电、农机制造以及物流服务;广源年产米饼4.5万吨、精制大米10万吨、日产面粉300吨;凤池4.5万吨大米副产品米胚γ-氨基丁酸生产项目(生产保健食品);泰昌稻米精深加工生产线万吨食用级大米蛋******加工项目;兴农2条150吨大米生产线;福耀食品工业园,豆奶生产线。

  棉花加工项目众和纺织万吨涡流纺项目、宏泰经编年产10万吨涤纶布项目、泰峰染织厂年产5万吨涤纶布项目、东林制衣年产1000万套运动服服装加工项目、伟嘉纺织工业园项目、动能体育用品项目。

  油料加工项目洪森米糠油加工项目;龙池建设10万吨油罐;华贝油脂20万吨油料和10万吨食用油项目;日月油脂3万吨油罐、5万吨储备仓库、日处理500-800吨菜籽生产线吨浓缩植物蛋白生产线吨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多糖)生产线。

  蔬菜加工项目新美香冻干苹果及食用菌护色技术研究与开发;牛肉菇生产工艺技术研究与开发;果蔬罐头新型塑料包装技术研究与开发;冻干粥、冻干面制品生产工艺技术研究与开发;冻干红色果蔬色泽稳定性技术研究与开发;冻干重组肉新技术研究与开发。兴利公司建花菇柄酱油及香菇休闲食品生产线各一条。

  畜禽产品加工钟祥市盘龙公司200万头生猪加工项目第二期,扩大屠宰线万头,深加工生产肝素钠(医药)、猪肉罐头、火腿肠、腌腊产品等。沙洋县正邦公司生猪屠宰加工项目,生产血清1万吨、屠宰生猪100万头。神地公司扩建1万吨蛋品深加工生产线条,主要生产溶菌酶、蛋粉等。青龙湖、家兴新、扩建肉鸭屠宰1000万只生产线吨皮蛋、盐蛋加工。祥牛公司5000头高档或有机肉牛屠宰加工。神地公司建设淘汰蛋鸡屠宰场1座,建设鸡粪综合利用工程。

  水产品加工建成沙洋渔业加工园区,年加工能力5万吨;长湖渔业加工园区,年加工能力达到2万吨;钟祥市水产品加工园区,年加工能力3万吨;城郊渔业加工园区,年加工能力达2万吨;京山特种渔业加工园区,年加工能力5000吨;漳河渔业加工园区,年加工能力达2万吨。

  农产品市场流通中心建设项目包括鄂中棉花大市场、东宝区农产品物流中心、京山粮食物流园、京华农贸市场、钟祥市净菜配送体系、洪森粮食仓储物流、龙池食品工业园仓储物流项目。

  农产品产地集散市场建设10个高标准的乡级集贸市场,200个村级集贸市场。

  水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建设城东水产批发市场,年交易量达到10万吨;新农水产品批发市场,年交易量达到5万吨;南湖水产品批发市场,年交易量达到8万吨;京山水产品批发市场,以龟鳖等特种水产品交易为主。

  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建设完善畜产品、水产品冷藏保鲜运输设备;凤池新建果蔬冷链加工项目。

  休闲观光示范屈家岭鹿文化产业园、掇刀区生态水产基地、东宝区仙栗马乡村游项目。

  生物项目湖北立业生物1.6万吨/年纤维素酶、植酸酶等系列酶制剂项目,雨润集团肝素钠产品项目。

  组建荆门市农科院,强化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改善农业科技推广实验条件,开展农业科技培训,保障农业部门有效履行公益性职责,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科技服务。

  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项目重点支持动植物新品种(或品系)及良种选育、繁育技术、农副产品贮藏加工及增值技术、规模化种养殖技术、农业环境保护、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现代农业装备技术成果转化。

  市、县级农技推广中心建设重点建设完善市级农技、畜牧、水产推广中心和6个县级农技、畜牧、水产推广中心。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项目建设完善全市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及村级服务站。

  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实施“金农”工程、农业信息服务“三电合一”工程、“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农业遥感监测工程等项目,建设全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包括市、县级信息中心、乡(镇)信息服务站、村级信息服务点,搭建起全市信息服务平台,完善信息采集、分析、发布和预警系统,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共建。

  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完善1个市级农机推广站、6个县市区农机推广站、50个乡镇农机服务中心;年培训各类农机从业人员2万人次;完善农机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等。

  农业科技培训项目建设完善市、县两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机构、队伍,加强培训场所建设,建设完善各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田间学校。开展县乡农技人员轮训,培训1万名农民技术员,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00万人次。

  实施农作物良种项目,以良种繁育和推广为重心,着力提升良种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引领和保障能力;以工厂化蔬菜育苗中心、水稻棉花良种繁育基地、县级种子监管中心为重点,推进农作物良种建设;实施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项目,以原种猪场、扩繁场、种公猪站为重点,推进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实施水产原良种体系建设项目,以建设中华草龟原(良)种基地、名优鱼良种基地、特种水产良种基地为重点,推进水产原良种体系建设。

  农作物良种项目建设200亩工厂化蔬菜育苗中心;1万亩的水稻棉花良种繁育基地;6个县级种子监管中心。

  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建设600头基础母猪原种猪场1个,年供优良种猪3000头;1500头扩繁场5个,年提供良种母猪4万头;3000头父母代猪场25个,每个母猪场饲养父母代母猪3000头;建设2个300头良种公猪规模的种公猪站。建设存栏20万套蛋种鸡场1个,建设年饲养5万套的祖代种鸭厂和17万套父母代种鸭场各1个。健全牛羊人工授精网络。建设年供蜜蜂良种(蜂王)1万只种蜂繁育基地1个。

  水产原良种体系建设建设年产龟苗200万只的中华草龟原(良)种基地1个,年产名优鱼10亿尾的良种基地1个,黄鳝、小龙虾、泥鳅等特种水产品苗种繁育基地,罗非鱼、淡水白鲳、淡水白鲨为主的热带鱼繁育基地,钟祥南湖、京山大观桥、沙洋后港渔场、乔子湖、黄荡湖、东宝牌楼六大常规鱼苗种繁育基地。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和监管体系建设,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控,切实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防止药物残留超标;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检测预警系统,强化产地检测,进一步完善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改扩建荆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3个县(市)区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50个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质检站。建设荆门市畜禽、水产品质量检测分中心各1个。

  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市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机构,完善检验检测仪器设备、安全生产技术培训、抽样巡查交通工具、业务用房等基本条件。建设东宝、沙洋、钟祥、京山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站。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和数据库,新建1个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数据管理分中心,6个县(市)区级追溯管理服务站。

  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建设10个市级产地监测点,监测50万亩以上不同类型的农产品产地。

  加强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建设,资源化利用农村生产生活有机废弃物;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推广稻田秸秆机械化还田、秸秆养畜、秸秆生产食用菌等技术,促进秸秆综合利用,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循环农业发展;建设农村沼气工程,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保护水生生物环境,维持水生生物多样性。

  面源污染治理建设荆门市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站,在50个乡镇设置50个农业面源污染定位监测点;建设氮磷流失生态******系统,在重点区域,建设生态******沟200千米。

  农业清洁生产工程在田间地头修建农业废弃物收集箱;实施测土配方技术、缓控释肥技术、有机肥替代技术。

  秸秆利用建设秸秆生物反应堆、秸秆青贮(微贮)池,秸秆气化站,实施秸秆机械还田,秸秆养畜过腹还田,利用秸秆养殖食用菌。

  秸秆养牛循环农业示范基地项目示范推广“秸秆养牛—牛粪种菇—菇料还田”循环农业模式和肉牛“165”模式,龙头企业和带动农户年出栏肉牛2万头以上。

  农村沼气工程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40个,养殖大户沼气池900个、户用沼气池6万个,建设沼气服务网点150个。

  农村绿色能源项目推广太阳能热水器2.6万台,高效低排生物质半气化炉具1.5万台等。

  水生生物环境保护建设项目放流经济鱼类2000万尾、放流胭脂鱼等国家水生保护动物10万尾的渔业资源增殖放流项目;以拆除围栏养殖和恢复湖泊植被为重点的渔业水域生态修复项目;京山、东宝大鲵驯养繁殖中心和汉江胭脂鱼驯养繁殖中心;汉江沙洋段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区、汉江感宗管种质资源保护区和东宝黄缘闭壳龟自然保护区。

  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水平;加强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和市、县、乡三级植保站等项目建设,提高农业有害生物控防能力;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和水生动物防疫体系等项目建设,促进养殖业健康发展。

  农业气象建设水、雨情监测站和预警系统,全市各乡镇新增50个农业气象灾害监测站;建设14个小气候监测站,购置人工增雨指挥作业系统和农业气象数据接收处理系统。

  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新建6个县级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分站和20个重点乡镇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分站,重点建设观测场、工作室、测报灯等,配备病虫调查专用交通设备。

  市、县、乡三级植保站建设建设完善市植物保护检疫站、6县级植保站和50个乡镇植保站,为每个行政村配备专业植保员。

  病虫疫情防疫体系建设建设6个县级农作物病虫害区域测报站、100个病虫害专业化机防队。

  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项目完善市、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所和动物疫病控制中心,重点建设50个乡镇区域畜牧兽医站;改造市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中小型疫苗冷库,以及消毒药品、器械、防护用品等储备库1个;完善全市所有乡镇的快速检疫检验设备;每个县畜禽养殖集中区建设1个畜禽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场。

  水生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项目建设荆门市水生动物防疫中心站和京山、东宝、掇刀水生动物防疫站,完善配套建设沙洋、钟祥防疫站,建设乡镇鱼病医院20个,健全市、县、乡镇三级水生动物防疫体系,建立水生动物防疫网络平台和“产学研”联动机制。

  以屈家岭核心区和京山桥米产业示范点、京山蛋鸡产业示范点、京山特种水产示范点、钟祥彭墩新农村建设产业支撑示范点等13个示范点的建设为重点,通过在核心区和示范点内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与生态循环农业,为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示范样板。

  本规划重点实施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十大工程,共85个重点建设项目(详见附表1),规划总投资359亿元。按照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原则,由政府、企业和农户等各种投资主体共同投资建设,其中政府投资89亿元、企业和农户等社会资金270亿元(表7-1)。

  规划实施将促进荆门市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发展质量,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提高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规划实施后,荆门市将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2亿斤,新增棉花产量1.2万吨、油料9万吨、蔬菜36万吨、肉类14.2万吨、禽蛋7.5万吨、水产品31.7万吨,同时农产品加工能力大幅度提升,作为全国重要的优质粮棉油猪水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加工集聚区的地位更加巩固。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规划发展生态农业,推行循环农业模式,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水源、土壤环境,严格农业投入物、生产过程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控,从根本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食用农产品全部达到质量安全标准,在基础条件好的地区,按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质量标准组织生产,荆门市生产的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将显著提升。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环境。通过重点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农产品加工物流工程,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信息和农机化等基础服务体系,农业基础条件得到改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通过发展循环农业,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和乡村清洁工程,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

  到2015年,农业总产值将达355亿元,比2010年提高40%以上,土地产出率达到3500元/亩,比2010年提高20%,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27000元/人,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12800元以上,在2010年基础上年均增长13%。

  规划实施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将有效改善生态环境。通过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培肥地力,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推广水肥一体化、绿色植保技术,推广以沼气工程为纽带的种养业循环模式,实现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护乡村水源和环境。

  将创建荆门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工作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工作议程之中。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责任,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市直有关部门领导及各县(市、区)分管农业的领导组成的创建荆门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并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切实发挥组织领导和协调管理作用。一是督促规划的实施,做到各部门各县市区各负其责、全力配合;二是建立有效的组织机构和协调机制,把创建荆门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工作纳入各市直有关部门及各县市区政府管理目标,加强协调和领导;三是建立市、县、乡三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目标责任制,逐级分解任务,层层签订责任状,严格检查考核。对任务完成好、建设质量高、效果明显、成绩突出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给予表彰奖励;对重视不够、投入不增加、措施不落实、建设质量不达标、示范带动不明显,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单位及其领导,要通报批评、追究责任。

  增加财政支农投入。按照规划列出的重点建设工程项目,积极开展前期工作,争取中央部委和省级农业建设项目并认真实施。不断加大地方财政支持示范区建设的力度,市县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长幅度要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总量和比重进一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设立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专项基金。积极推进政府强农惠农资金整合,进一步完善涉农资金管理办法,加强各部门在涉农投资安排、规划编制、项目审核、投资计划编制下达、项目组织实施等环节的沟通和衔接,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改、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把项目向核心区和示范园倾斜,把资金向主导产业倾斜。

  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现代农业建设,形成政府企业和农民共同投入的建设合力。采取培育龙头企业、开展招商引资等措施,引导各类企业和投资主体建立生产基地、发展加工物流。采取贷款贴息、投资补助、以奖代补、费用补贴等方式,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殖大户等扶持力度,引导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建设。

  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落实长久不变的农地承包经营制度。创建农村土地资产评估机构,使农村土地使用权资本化、产权化,并评估作价。健全土地流转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备案审查制度、档案管理制度、价格形成和参考制度、纠纷调解仲裁制度和风险预警制度。推广土地银行、土地入股合作社等新型流转方式。鼓励引导农民自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存入“土地银行”,“土地银行”再将土地划块后贷给愿意种植的农户,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体化、集约化经营。鼓励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按照股份制和合作制的基本原则,农民把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化为股权,委托合作社统一经营,合作社将土地经营收益按照股份进行分配,实现“土地变股权、农民当股东、有地不种地、收益靠分红”。

  创新农民转移机制。在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等方面建立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和进城。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就业服务和劳动用工管理制度,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实现农民工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计划生育等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制定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具体办法。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

  创新农业风险防范机制。按照“产业链各利益主体出一点,各级财政配套一点”的办法,建立产业风险金。在市场波动幅度较大的生猪等产业,加工企业、饲料企业、大中型养殖场、合作社等利益主体按交易量提取一部分资金,或通过合作社统一购销饲料、销售产品获得的价格优势建立产业风险金。政府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予以配套,实行专帐、专户管理。加强监测,当农产品价格低于盈亏平衡点时,动用产业风险金,确保农户基本收益,减轻市场波动对产业链条的不利影响。

  通过报纸、网络、电视等媒体和发布会、研讨会、论坛等形式,宣传荆门市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中国农谷”的战略部署,大力宣传现代农业建设领域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引导荆门市各级政府、社会各方面全面提高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认识,增强实施规划的内生动力。加强“中国农谷”和荆门市农产品品牌的宣传,提高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

扫一扫直接联系葛老师 提供专业的选址服务
评论关闭

分享到:

中南高科厂房出售代建定造平台

我的微******:13391219793 (左侧二维码扫一扫)欢迎添加!

南通中南高科产业园